图片
清乾隆 缠枝莲纹匏制盖罐
“乾隆赏玩”款
D:12,H:10.5cm
出版:
1.王世襄,《谈匏器》,图版七右,《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4月2日
2.王世襄,《说葫芦》,页207,图二六,壹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1.1950年代末购自东四烟筒胡同何玉堂处
2.俪松居王世襄旧藏
3.中国嘉德,2003年11月,编号1232,成交价人民币46.2万元
4.水松石山房珍藏
此罐侈腹,罐身模印缠枝莲纹,花叶疏朗,盖模垂俯的莲瓣,利用天然匏柄,做成盖顶的鼻纽。罐口用黄杨木钤镶,黑漆里。足内隐起双弦纹圈,内有楷书“乾隆赏玩”四字楷书款。盖模印莲瓣纹,盖光细腻而罐表粗糙,原是用两付葫芦制成。葫芦器有盖之物远比无盖者珍贵,因其范制十分困难,上下配合更难搭配,传世品中十分稀少。而落“乾隆赏玩”款之器物存世数量更是远少于“康熙”款的。
图片
左:本品题签
右:王世襄,《谈匏器》,图版七右,《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4月2日
清官范制匏器当始于康熙时期,弘历于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写过 《咏壶卢器》,序中说:“壶卢器者出于康熙年间,圣祖(康熙帝玄烨)命奉宸取架匏而规模之,及熟遂成器焉,盌、盂、盆、盒惟所命。盖其朴可尚,而巧亦非人力之能为也。”沈初《西清笔记》更明确指出康熙间开始范制:“葫芦器,康熙间始为之,瓶、盘、杯、椀之属,无所不有。阳文花鸟山水题字,俱极清朗,不假人力。其法于葫生后,造器模包其外,渐长渐满,遂成器形。然数千百中仅成一二,完好者最难得。”康、乾两朝匏器主要供帝王赏玩,有时也用作外交礼品,或赏赐贵族王公。玄烨曾以匏器赠给沙皇彼得大帝。清宫档案有关于王公大臣入宫观剧后赏给匏器的记录。而乾隆以后,宫中已不再大量范制匏器。
图片
清乾隆 黑白玉俏色巧雕双鱼珮
6.7×4.2×2cm
1.美国私人藏家旧藏
2.纽约佳士得,2012年9月13日,编号1036
3.J. J. Lally & Co.旧藏
4.水松石山房旧藏
5.J. J. Lally & Co.珍藏
玉珮运用圆雕技法,生动雕琢出双鱼戏莲之景。一白一黑两尾游鱼穿梭于莲茎叶蔓之间,局部保留枣红色玉皮,化作水藻点缀一侧。较大的似鲶鱼,取白玉部分巧雕而成,鱼头与背鳍微存皮色,鱼身旋扭,鳞片细密,尾鳍伸张,与鱼头相连呈“C”型;较小的似鲤鱼,取灰黑色玉部分巧雕而成,与白玉大鱼首尾互连。双鱼身形灵动,黑白分明,雕琢设计极见功夫,当出自“苏作”大师之手。
图片
此双鱼玉珮不仅周身各角度皆雕工精美,且运用黑白玉材俏色与白玉皮质,或暗喻中国传统文化道教中的标志符号“阴阳双鱼图”,体现阴阳平衡,万物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的“双鱼纹”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最早起源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简化鱼纹,与图腾崇拜关系密切;商周时期则出现在青铜铭文之中;秦汉时期开始与宗教含义相融,佛、道二教皆有教理解释,再因“鱼”与“余”同音而象征“富贵有余”的吉祥寓意,更是一直深入民心,延续至今。
图片
清早期 铜洒金象耳仿古四方瓶
H:12cm
备注:Jules Speelman珍藏
瓶铜质,洒金,仿春秋战国青铜方壶造型,直口,束颈,象耳,颈肩过渡自然,鼓腹,四隅有棱,腹壁呈弧形,方圈足外侈,小器大形。颈部錾刻回纹带,肩下方则减地起铸阳文变形龙纹,腹部四面主体纹饰为錾刻蕉叶蝉纹,布局得当,古意盎然。铜质呈栗壳色,包浆厚润,片片不规则洒金装饰其上,华美璀璨,可作文房书桌之上插花赏玩。
图片
明清以降的传世铜器很多化裁自商周器皿,但装饰风格与实用性质上都颇为不同。商周时期,铜器基本为传家礼器,多用于祭祀场合。宋代慕古之风开始至清代,铜器的礼仪用途在宫廷及民间均逐渐消失,惟雅蓄赏玩之用存之。各类如海水江崖纹、如意云纹及缠枝花卉纹等清代器物中的常见纹饰也被大量运用在仿古铜器之上。
图片
清道光 陈国治作素胎雕瓷“高士出游”松石圆砚
“大清陈国治作”款
23.7×22.5×1.5cm
出版:Robert H. Blumenfield, Blanc de Chine: The Great Porcelain of Dehua, Berkeley and Toronto, 2002,p.200.
展览:Escape from the Dusty World, Sydney L. Moss Ltd., London, 1999, cat. no. 94.
1.Sydney L. Moss LTD.,伦敦,1999年
2.Robert H. Blumenfield旧藏
3.纽约佳士得,2010年3月25日,编号915
4.J. J. Lally & Co.旧藏
5.水松石山房珍藏
此砚白瓷雕制,圆形,正面为半圆形研墨区,砚池巧雕为一方池塘,下方以虬曲松干为界,构成一幅山村小景:卧水牛悠然憩息,亭台掩映山间,高士穿行其中。砚背镌六字篆书款“大清陈国治作”。此砚工艺卓绝,尤以高浮雕镂空雕瓷技法雕琢山水场景见长,背面款识形制尤为特殊,同景德镇官窑瓷器六字篆书官款制式。
图片
清道光二十七年 景德镇窑陈国治款黄釉八仙图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陈国治与王炳荣、李裕成并称“雕瓷三大家”。其作品深受同时代书画篆刻家赵之谦推崇,曾评其“以画法入瓷瓶雕刻,故所作乃寰宇绝无仅有之品”。陈氏作品多具纪年特征,为同期匠师作品断代提供了重要参照。清道光丁未年(1847年),陈国治曾制“八仙图笔筒”,器底楷书款“道光丁未秋九月,善宝属,陈国治作”可资参阅。
图片
图片
清康熙 周尚均制钮田黄浮雕夔龙博古纹“出入大吉”印
“尚均”款
1.5×1.5×3.6cm;重21g
周彬字尚均,清康熙时福建漳州人,擅长印钮雕刻,其作品极具装饰意味,兼具华茂,被称为“尚均钮”,名重一时,与同时期的杨玉璇可称为双峰并峻的印钮雕刻大师。其中不少优秀作品多为清宫所收藏,对印钮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堪称寿山石雕刻的一代宗匠。
图片
拓片
传闻尝制一红寿山石椭圆印盒,长三寸,高二寸,上下相等,两面阳文六龙,皆五爪,中刻三凤形阴文。又有象牙雕成竹箱一事,尤为奇绝。箱高二寸五分,广二寸,博一寸八分。色微黄,篾纹铣泽。旁置短足几一,设茗壶及杯,一叟坐其上,高三寸,貌戌削奇古,袒胸背,腰以下围以短视,露胆赤足趿履,臂多虬筋,手瘦如枯藤,一手拊膝,一手启箱盖。盖上作二鼠跳踯作戏。启处,一鼠攀缘欲出,目睛湛湛腼叟,与叟目相直。从启处向内窥之,一半作篾纹,一半作堆絮,一鼠卧内有小鼠四,蠕蠕如索乳状。阔处不及四分,初疑其底由粘合而成,而尽眼凝滑无纤隙,信鬼工矣。茗壶柄向裹有“尚均制”三字,篆书悬缄体。(《旧学庵笔记、前尘梦影录》)
图片
此印之钮既为尚均所制,石重21克。材质为寿山田黄冻,色泽金黄,萝卜纹清晰易辨,质感凝腻油润,色泽纯正,包浆古穆,抚之在手,有如羊脂一般温润。印章裁切方正、形制规范,顶部浮雕浅刻夔龙纹钮饰,印台处圆雕刻琢羊首神兽,下方饰以如意不断纹回纹。刻琢工艺繁复而不失细腻,线条流畅婉转,神态清秀恬静,其用刀之法坚致英挺,圆熟明快。雕刻中的细腻处理,尤为精绝,全凭修炼深厚的刀技功力,才能呈现“心手相应、刀随心走”的无上境界,仅此一点,即为后仿者所不能及。且此印款识明确,阴刻隶书尚均二字,运刀纯熟、绝无生涩之感,当属十分典型的尚均款识。底刻印文:“出入大吉”,是非常著名的吉语印。典出汉代铜印,印宗秦汉、不逾规矩。是印工致异常,若吉光片羽、罕而弥珍也。
图片
清康熙 御铭松花石雕凤纹砚连紫檀描金山水砚盒
砚背凹雕砚铭:“以静为用,是以永年”
刻款:“体元主人”“万几余暇”
L:15.5cm
备注:香港佳士得,2017年11月29日,编号2933
因松花石出满清龙脉,故清代推崇备至,而严禁民间开采,留存于世者皆为宫廷所作,其制多文秀工巧。此砚长方形,为绿色松花石琢制,石质温润细洁,叩如金声,纹理自然清晰,石色青绿淡雅。砚额处以浮雕手法雕凤纹,工艺精雅,文秀可爱。外配紫檀描金山水砚盒,不厌工细,极具宫廷气象。
图片
包装图
砚背凹雕砚铭:“以静为用,是以永年”,其下刻方、圆印各一,圆印刻篆书“体元主人”,印文上下刻乾卦与坤卦,左右刻龙纹,龙首一上一下;方印刻篆书“万几余暇”。“体元主人”圆印与方印 “万几余暇”是康熙朝松花石砚上常见的用印。
图片
清乾隆 松花江石乾隆御铭砚
天津博物馆藏
图片
清康熙 松花石双凤砚
采自《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5期,罗扬文
图片
清康熙 御制黄花梨鸾凤牡丹纹大顶箱柜成对(及其凤纹局部)
北京保利2017年12月18日 编号5178
松花江石是中国东北出产的砚材,主要产区在现吉林省松花江畔和辽宁本溪,前者为通体有横纹的绿色石,后者有紫绿相间色、黄绿相间色与紫色石。松花江石又名松花玉,本名乌拉石,最初见载于康熙末年陈元龙所编《格致镜原》,其称康熙帝得松花石“尝识其佳,创自圣心,命工创制为砚”。而在清朝以前,松花石材被当地人用来制成磨刀石,清圣祖康熙帝慧眼独具,在康熙中期(十七世纪末)将它开发为砚材,满人发迹于东北,因此东北属龙兴之地,东北的物产在清代具有崇高的地位。
图片
松花江石被清圣祖发现后,特授专司衙门开采矿石,并于宫中养心殿造办处设立“砚作”,由如意馆画家名人设计图样,再交内廷工匠雕琢。自康熙三十年之后,松花石砚成为清朝宫廷专用砚,从矿石开采到设计雕琢均由皇家垄断,每块砚石运入宫中后如何使用均由造办处请圣旨后定夺。松花砚主要用于御用珍赏,以及用于赏赐臣子。松花石制砚或砚盒,康、雍、乾三朝为兴盛期,松花石砚或砚盒所表现的艺术风格各有其妙。松花江流域为满族的“龙兴之地”,以此地特产赏赐,尤显皇恩浩荡,是笼络统御的媒介。
图片
图片
清乾隆 澄泥御题填金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连御题嵌玉砚盒)
“乾隆御铭”款
L:16.2cm
备注:北风堂珍藏
图片
此砚台为澄泥质,包浆密实,保存完整。整个砚台由砚盖和砚堂两部分组成,整体形状作椭圆形,色泽灰褐,沉静凝重。砚面平整,前段有槽,雕制甚为规整,砚背平,有御题诗文,文曰“未央之砖,海天之月。泥岂异其埏埴魄,自永其圆缺,合为砚滴露芳灵,咏希逸兮赋句,发清兴以无歇。乾隆戊戌春御铭。”下有钤印二枚,印文为“几暇怡情”及“得佳趣”。诗文用楷书书就,文风雅致,书写流畅。钤印内为篆书,书体劲致有力,韵味悠然。
图片
清乾隆 澄泥海天初月砚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清乾隆 澄泥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砚首一侧亦题有刻文,文曰“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整砚砚形古朴而不失典雅,砚田若海,砚池若月,有海天明月,天朗气清之祥意,令观者心清气爽。同时又因御题诗中诗首有“海天初月生于水”之句,故此砚又名“海天初月砚”。体现出上等名砚谐趣之风。
图片
本品用澄泥烧制,自属名砚,清代《砚小史》曾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黄质黑章名鳝鱼,黄者色若鳝鱼之背,又称鳝肚黄,较细腻发墨,用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窿之墨,盛暑不干”。唐宋之间,端、歙尚处初创阶段,人们评价澄泥砚为“砚中第一”,又宋代李之彦《砚谱》载:“虢州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赏砚如读书,会心处尽管出声。清代御题诗作颇多,乾隆帝又喜好风雅,故此朝文物更多,然如御题诗与上等砚材二美并具者则为少见。
图片
本品造型朴拙,雕饰雅趣。砚呈黄褐,当称“鳝鱼黄”,为澄泥色之上品,澄泥砚细腻坚实,形色俱佳,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比肩。外配填金嵌玉砚盒,为书房精品,当可珍视之。
图片
清早期 黄花梨百宝嵌狩猎图带屉文具盒
L:26×15.5×9cm
图片
此文具盒取黄花梨木精料制作。长方式,内有托盘分层,盖顶有弧度,边缘减地阳文刻回纹装饰一周。盖面镶嵌螺钿、玉石、青金石、寿山石等珍贵材料,组合成五彩斑斓的人物图案。
图片
清初 紫檀木百宝嵌狩猎人物长方匣
故宫博物院藏
盖面以元世祖出猎图为题,以螺钿百宝镶嵌人物、马匹、祥云、飞禽、细犬、猎物、灵草山石等,色彩富丽,镶嵌工艺精细。中央作将军装束,另二人与其并辔奔驰。左侧猎人正弯弓搭箭,瞄准落地中箭的猎物。右侧红服者正在眺望,追逐元世祖所猎的飞雁。画面虽小,但人物形态各异,神态生动。马匹呈现出黑、白、黄诸色,姿势亦变化多样,画面生动。
图片
图片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